芽孢桿菌防治紅龍果炭疽病與濕腐病之評估

作者:郭建志
年分:2016
出處: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,特刊131號,89-100頁

摘要:
紅龍果為國內近年來新興的果樹產業,栽培面積逐年增加,易衍生病蟲害的問題。影響紅龍果的產量及果品經濟價值的病害包含紅龍果炭疽病 (Anthracnose)、紅龍果莖潰瘍病(Stem canker),以及近年新發生的紅龍果濕腐病 (Wet rot) 等,但目前僅只有炭疽病有推薦化學藥劑可供使用,其餘病害仍無有效的藥劑使用。因此,本場致力於開發有益微生物製劑,期望可融入紅龍果栽培體系中,藉以降低病害的威脅與延長果實的貯存時
間。本場自轄內紅龍果栽培田土壤中,篩選數十株微生物菌種,經由分解酵素測試與抗菌活性分析,其中3 株微生物菌株具有澱粉、纖維素、脂肪及蛋白質分解酵素活性,對於紅龍果炭疽病、莖潰瘍病與濕腐病之真菌病原具有抑制其菌絲生長之功效。此外,利用PCR 技術可以自3 菌株之核酸中,增幅出伊枯草菌素A (Iturin-A)、表面活性素(Surfactin) 之專一性DNA 片段,顯示此3 菌株具有產生抗生物質之能力。經由Biolog system 細菌自動鑑定系統、16S rRNA 與gyrB 之序列分析後,鑑定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。此3 菌株經由少量400 ml 搖瓶、10 公升醱酵量產試驗,所產製的液態製劑之菌量可穩定達到10^8~10^9 cfu/ml。經由果實浸泡3 菌株醱酵液10 分鐘,後續接種炭疽病及濕腐病,Tcb45 處理之發病率為最低,相較對照組具有延緩發病之效果。紅龍果濕腐病先期田間試驗中,於開花期、花瓣摘除期與果實套袋前,各噴施1 次微生物製劑,結果以Tcb45 菌株處理之果實腐敗病率為最低,僅2.38%,對照組不摘花處理則已達13.34%,具有顯著差異。因此,Tcb45 菌株可作為後續開發微生物製劑的潛力菌株。

Views: 485

相關資訊

Leave a Comment